钱江晚报·小时新闻记者 方力 通讯员 严云祖 章慧丽
这台西湖牌缝纫机已经很老旧了,却有着岁月的光泽。它跟随杭州西湖区三墩镇这对母子几十年了。当年妈妈踩着它绣花,现在儿子踩着它改衣服。
时光荏苒,如今妈妈86岁,儿子60岁。
马小白马师傅患先天性血友病落下三级残疾。爸爸过世后,他申请了三墩经济适用房都市阳光小区。隔一条马路,他给妈妈租了个小房子。
嘉苑社区的社工说,马师傅有20多年缝纫技术。人开朗、积极,是个热心肠。不管刮风下雨,社区有便民服务,他都会来。
“笃笃笃……”老远听他开着残疾人机动车缓缓驶过来。坐到老旧的缝纫机边上,他忽然有了一种力量,拿起边上堆积的破衣服干起来。先仔细观察衣服的破洞,放在缝纫机平板上,只见右手转动缝纫轮盘,脚下用力一蹬,缝纫机灵活地动起来。不一会儿破洞衣服就缝补完整了。
旁边的居民阿姨挺满意:“不愧是马师傅,技术就是好,我外面花钱还得等一趟时间,你这里速度快,还不收钱。”
马师傅笑笑说:“我这手艺也是从我母亲那里传下来。”说完,又拿起边上破衣服认真忙起来。
认识马师傅的居民,都说他不容易。他很早从皮鞋厂病退在家,老婆在一家培训机构上班。儿子刚参加工作不久,老母亲常年吃药。尽管经济不宽裕,他看上去总是很精神,干的缝纫活,总是清清爽爽。
以前他住在和睦,很多人改个衣服装个拉链,都认牢他,“活好,收费还比外面便宜。”比如简单装个拉链头只收5块钱。
“我现在吃得消做,就做多一点了。”马师傅淡淡地说。
12月11日中午11点多,几个客人来找他改衣服,他做得很细致。妈妈就坐在旁边,偶尔聊句家常,目光柔和。
“妈妈年轻时就是巧手,从工厂接一些手工活贴补家用,给床单被罩绣花边,很漂亮的。现在她看我做缝纫,好像怎么都满意的。”马师傅笑了,他记得给妈妈做过一件老式的罩衫,妈妈穿到破为止。
饭点了,想起早上还有朋友送他一些新鲜钓上来的鲫鱼,马师傅忽然开心起来。中饭他决定烧给妈妈吃。鲫鱼萝卜丝汤,老人吃蛮好,油炸鲫鱼也很香的。这一顿,母子二人吃得有滋有味。吃好饭,就挪到外面晒太阳,妈妈享受地眯缝起眼睛。
“我有个姐姐住得远,妈妈平时也喜欢跟我一起。”只要天气好,马师傅就载上妈妈四处玩,很拉风。不是什么豪车,但坐在儿子的专座上,妈妈就很高兴。今天太阳蛮好,他们跑到西湖边一公园荡荡儿,听听越剧,可以一直玩到天黑。
马师傅说,这个样子,总是让他想起小时候的辰光,“我从小腿不好,疼的时候,妈妈给我揉腿背着我。为了让我开心,爸爸妈妈带我到西湖边玩个遍。”
责任编辑:张琳(EN049)